这并非一次正襟危坐的严肃访谈,而是自己人之间敞开心扉的聊天。没有预先透题,更没有所谓“标准答案”。作为这次巡茶活动的亲历者,我想他的第一感受即是我们大家想听到的。
尖子先生,宋聘号主理人
亦是此次寻茶小疯队的领头人
几十年的茶龄,他避而不谈
却总是叫你“多喝”
春尖,把热爱变成专业
感性理性兼而有之的一位女性
从感兴趣到不懈求索
她对茶的认识日渐丰盈
格格,入坑茶叶多年
很专业,但很少谈“专业”
她说,严谨之外
还需要那么一点儿想象力
他们于壬寅年的四月,重归易武,与茶赴约,随着巡茶之旅落幕,我想和他们各自聊一聊。开场白不重要,直接走进正文听听她们的声音吧。
1
“宋聘号在这里”
“不是我选择了易武,而是易武选择了我”
Q:云南出好茶的地方有不少,为什么偏偏选择去易武?
A1:这个问题不能混淆逻辑,不是我偏偏选择了易武,而是易武选择了我。易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方面,社会因素是一方面,种种因素的加合把普洱茶锁定在这里。翻开历史,(好的)普洱茶就出在这么个地方。而且,宋聘号就在这。
A2:宋聘号主要做易武茶,自己也比较喜欢易武茶的口感。
A3:公司方面的原因,宋聘号主营易武一带的普洱茶。
2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复刻”
“这是历史进程里再正常不过的”
Q:还记得第一次到易武的情景吗?
A1:06年初次去,一个朝圣者的心态,怀着极大愿景极高期待,随之而来地是“啪”地跌落。下车,哎,怎么什么都没有了,当年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不再,只残留下一些老房子。落差感有,但想想也没什么,兴衰、成败、荣辱,这些都是历史进程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A2:16年第一次带客户进易武,走马观花之下最多的就是赶车程的累吧。17年会跟当地茶农有更多接触。他们身上依旧保留着我过去对茶农的印象,勤勤恳恳,辛苦实在。做茶基本都还停留在人工阶段,村里甚至还没通电,机器加工基本见不到。一圈走下来,发觉易武老街热闹,寨子里比较朴实安静,呈现两个极端。做茶,其实还是需要静下心沉住气来做。
A3:2020年去的。我们一行人先是在易武地理标志性大门合影,之后去麻黑茶园,去易武老街,还在一所茶庄老字号遗址留影。刚到易武后那一刻蛮兴奋的,但当我离开那儿,后知后觉,原来自己对它是带着小失落和惋惜感的,当年的古意不在,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很容易就能从后人对易武老街的“修复”“还原”看到对过去的追想和怀念,不过,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复刻。
3
“大风格之下的小风格远比自己想象的要丰富”
“好喝!真的太好喝了”
Q:还记得初次接触易武茶的感受吗?
A1:最先喝到的是老茶。好喝,真的太好喝了!易武茶有个很大的特性,就是一开始喝不会马上惊艳到你,只会让你越喝越上头。它的浓强度说实在的不如外面的一些茶,没有吞噬感,但能给你一种低回婉转的韵味。它的力量从不是张扬外显的,而是浸透在骨子里,外柔中刚,刚柔并济这么一个状态。这点跟中国文人很相像,都很有风骨。
另一个感受是它的包容性。刚喝茶的人尝出它的香、甜、柔,口腔得到满足,中阶茶人会感受到它的喉韵,高阶的人他也能从易武茶里感受到明显的体感。各个层次的人都能从易武茶里追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A2:实习期那会儿从书上知道易武茶具有香扬水柔的特点,后面才发现这个描述只是典型的大风格,在它之下有很多小风格,比自己想象的要丰富。相对于其他人描述的易武为后,或者易武偏柔的这一特点,在转化后易武茶我觉得是特别具备力量感的。
A3:我早些年多是在喝拼配的老生茶,易武纯料茶很少喝,真正有深刻记忆的是我来应聘时泡了宋聘号的天门山,这款茶简直惊艳四座。没料到一款年份那么新、色泽还是绿绿的普洱茶会有如此出色的汤感。再后来知道它是小树茶而非古树,又一次被惊艳到。入职后就喝到大量易武茶了,若非要问我对它的感受,我觉得像“自有风格”里描绘的那句——柔和,不是放弃力道,而是让力量更具风度。
4
“特别的经历还蛮多的”
“没什么特别的,这是我的日常”
Q:这一次在易武,有没有特别的经历?
A1:没什么特别的。过去以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回望后才发现都不值一提。这些年下来在易武经历很多,于我而言,这就是我的日常。
A2:到易武原始森林采野生茶,亲自参与制作。采茶的时候因为不熟练,面对一棵茶树,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熟练工就不一样了,他们还会边采摘边留尖养护,动作依旧快得很。野生茶今年做出了180多克,鲜叶是茉莉花香,茶汤是新鲜的桃香和野花香,这款茶应该是今年春茶喝到的比较特别的一款了。
A3:蛮多的。比如老板被蚂蟥咬,茶农被马蜂追,后面我们一把火烧了它的老巢,报复了一番。还分别去了班章和易武茶地。易武茶山绵延蜿蜒,充满危险和惊怖,而在通往班章的路上有一段水泥路,相对地没那么多想象力。然而,当自己真正到了班章茶园,见到粗大、恣意生长的茶树,还是会叹为观止。
最最特别的是到了薄荷塘茶园。先不说它多难约多难去,而是当你置身其中,在一片油亮鲜嫩得掐出水来的茶树包裹之下,整个人不自觉地降服谦卑下来。树跟树相栖相拥,人站在下面,所看到的是一个被树木簇拥出来的椭圆形天空。去过那才知道它的“火”不是纯粹靠市场炒作,因为炒作炒不出来它的生态它的天时地利,没人能复制出第二个薄荷塘。
5
“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底子好的茶会持续发力,雨水的影响只是在初期”
Q:听说今年各地雨水普遍较去年多导致茶味淡,会不会因此降低对今年易武茶的期待值?
A1:不会。茶,我们每年都在做,雨水偏多并不是今年才这样。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天做茶,看茶做茶,在不可控的事情上顺天而为,在可控的事上竭诚去做。对于后者,取决于对茶的认识以及考验做茶师傅的功力。另外,我们试新制的普洱茶毛茶感到滋味偏淡,是因为里面含水率还有点高,但有意思地是,经过走水会减掉它骨子里的水分,减少茶汤中的水气,时间的介入很重要。
我们过去也品鉴过一些从雨水充沛的春茶季采下的原料压成的普洱饼茶,底子好的茶会持续发力,雨水的影响只是在初期,综合小生态没有变。
A2:雨水多的话按理说头春头波出的毛茶都会偏淡点,但实际上一个春茶的茶叶并不只采一天,是持续一个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中有雨有晴都是很正常的。品质也会逐步稳定,在整个春茶季结束后会有一个匀堆和走水的过程,体现在最终的一杯茶汤中,品质就很稳定了。
A3:茶水偏淡是肯定的,但不必纠结于今年的气候。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人本身没能力完全掌控外界因素,也不必死磕到底,感受它每一年的“不同”就好了。一碗茶汤照出四时之景不是什么所谓诗意的浪漫的表达,它就是真切的,让人直接能够体会到。而且,由于雨水多加上的疫情原因采茶的人少了,大家反而“摆烂”,心态放平了很多,人更享受采的过程,也更柔和对待每一片叶子,也有许多没来得及采的茶叶保留在树上,或许对树而言也有一定好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
“白月光也好,朱砂痣也好,没有对错标准”
“哆依树”
Q:历时将近一个月走访那么多茶区,有哪一个茶品是你所偏爱的?
A1:哆依树。以前也喝它,今年超出预想。很特别的野花果香,说从它里面喝到了千年风雅千年气韵一点儿也不过分。
A2:哆依树。过去喝到的都是古树混采的,今年单株。记得之前自己拿了一泡“世外”单株中小叶种给朋友盲猜,朋友甚至还以为是“薄荷塘”一类树。当然,这不意味着单株的就一定优于混采,这分情况。
A3:没有偏好,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像哆依树和薄荷塘,刮风寨和世外,在我的感知里是风格迥异的两对,但我都很喜欢。人体会自觉寻觅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是这,有时是那。我会顺着我的思绪做出选择,白月光也好,朱砂痣也好,落到心头就再也克制不住。本能地追踪野性,力量之美,或试图用带着柔和茶性的茶慰藉自我,这没有标准,也没有对错。
7
“而这一念,今年就与它无缘了”
“都挺好”
Q:此行最大的收获/遗憾是什么?
A1:有去有回,一切都挺好。
A2:走出去会有更切身的对茶的认识,亲眼看见茶山里的一切会塑造自己的表达力,真实的话语也更加有分量和说服力,为后面工作的展开做准备。毕竟躬行和听说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至于遗憾,应该是今年的珍贵影像比较少,顾不上拍,只能下次了。
A3:遗憾没有去到哆依树茶区。当时我人就在薄荷塘,而哆依树在对面。说是对面,山路嘛,还得步行三四个小时,由于前面已经很疲惫了,一下子就退缩。后面回想,太可惜了,人的畏缩就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今年就都与它无缘了。
8
“我们存在一种互相需要的关系”
“致富,这是最直接有力的”
Q:你觉得你的到来对当地有什么影响吗?
A1:带领当地人致富,这是最直接也最有力的影响。茶叶是农作物的同时还是经济作物,能带来经济利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下一代青年的思维,把远方蕴含的巨大可能性告诉他们。无论他们最终做出什么选择,至少让他们了解到都有哪些可以选择。
A2: 为山里的茶农与小朋友留下了一些影像资料,也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吧。
A3:应该是有的。亲自去了,我在直播间给大家荐茶时会更有动力,好的产品被推广开茶农们也很受激励。
9
“同,也不同”
“接地气,人情味”
Q:最后我很好奇,同样的茶,在易武喝跟在茶书院喝,感受上有什么不同吗?
A1:在山里喝更接地气,更具人情味。回来后喝茶更多情况下会带着审评的目的性,相对来说要严肃得多。
A2:在山里喝更轻松,当地水泡当地茶,山野气息也更重。回杭州的话,泡茶相对标准化精细化。
A3:同,也不同。这很难讲,看环境和心境吧。
访谈落下帷幕,时间原因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未能一一探寻。文中之乐终不如篇外之趣,如果有机会,还是亲自到茶山走一走才好。